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但你知道吗,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需要被关注的不仅仅是儿童。
很多人觉得,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看事情更通透,应该没有什么情绪困扰。
但实际上,据统计,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3.3%,其中重度抑郁者占3.4%。广州市老年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巧汶指出,老年抑郁不仅会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深入探讨老年抑郁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对于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李巧汶表示,老年抑郁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亟需形成多方协作的应对体系,其中,医疗工作者要提高专业素养,细心识别,规范诊疗;子女要给予老人充分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社区和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只有众多主体形成合力,才能切实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老年抑郁有哪些病因,由何导致?
①生理因素
从生理层面看,老化进程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功能衰退,是引发抑郁的内在基础。大脑是情绪活动的主要器官,而衰老使大脑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递质合成与代谢紊乱,大脑血流灌注不足,加之基底节区和额叶皮层等情感中枢退行性改变,这些都可能诱发抑郁。
此外,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炎症等躯体疾病,以及疼痛、视听觉障碍等症状,也是导致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过,起病隐匿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缺铁性贫血等也常被误诊为抑郁,这方面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老年抑郁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必然会面临退休、子女成家立业、配偶亡故等生活事件,其角色和地位会发生改变,有的事件难免带来失落感。部分老人心理调适能力差,难以接受变化带来的落差和孤独。
有研究表明,丧偶是老年抑郁的重要诱因,丧偶后抑郁发生率可达40%。而独居、缺乏社会支持、子女不孝顺等,也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抑郁发生。
③社会因素
此外,现代社会变迁加剧,家庭结构小型化,独生子女比例增加,不少老人缺乏子女照料,晚年生活质量堪忧。农村留守老人、失能老人、经济困难老人等群体更是抑郁高发人群。
| 避免漏诊和误诊很重要!但老年抑郁有何表现?
①焦虑、激越不安/"假性痴呆"状态
老年抑郁的情绪症状表现并不典型,很多伴随老年抑郁的老年人并无明显悲伤表现,而是以焦虑、激越不安为主要表现。甚至部分老人表现出一种情感淡漠、反应迟钝的“假性痴呆”状态。这种"戴面具的抑郁"极易被忽视。
②躯体不适
此外,老年抑郁常伴有多种躯体不适,如头痛、胸闷、乏力、胃纳差等。很多老人就医时只诉说身体不适,而隐匿抑郁情绪。医生如果仅关注躯体症状,就可能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疑病妄想/内疚妄想
还有一些老年抑郁患者会出现疑病妄想,反复就医。也有患者出现自责、内疚妄想,悲观厌世,有的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 识别和干预认知障碍,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老年抑郁!
认知功能下降与老年抑郁相互影响。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等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但也可能是抑郁的前驱症状。
严重的认知障碍会限制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剧负性情绪。
而长期抑郁也会损害海马等颞叶内侧结构,加速认知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及早识别和干预认知障碍,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老年抑郁。
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抑郁筛查十分必要。应用老年抑郁评定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等,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尽快给予干预。对疑似抑郁的老年就诊者,要细致询问情绪状态,必要时咨询精神科会诊,避免漏诊。
| 老年抑郁应该如何治疗?需多学科多主体协作!
①药物治疗
对于确诊的老年抑郁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基础。选用药物时既要考虑疗效,也要权衡安全性。三环类抗抑郁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抗胆碱能副作用明显,老年人慎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是目前的一线用药。
其中,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此外,对于伴有焦虑的患者,适度使用劳拉西泮等抗焦虑药,伴有睡眠障碍者使用多塞平、唑吡坦等助眠药,也能改善症状。
②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必不可少。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探讨老年人的消极信念和思维模式,可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应对方式。
人际关系治疗通过改善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缓解孤独感。
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同情和接纳,让老年人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
这些心理治疗手段均有助于缓解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③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
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也十分关键。
子女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定期看望,耐心倾听,尽可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要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加入老年协会、兴趣小组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对独居、失能、经济困难的老人,社区和民政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上门服务,确保其生活无虞,融入社会。
④中医药辅助治疗
中医药在老年抑郁的辅助治疗中可发挥独特优势。
中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常将抑郁归属于“郁证”“气郁”“血郁”等范畴,可选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血府逐瘀汤等。
针灸则可选用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等穴位,有宁心安神之功。推拿、艾灸等外治法对缓解抑郁也有一定效果。
当然,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尝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陈星雅 广州市老年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巧汶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