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阅读】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广东音乐之乡、岭南画派发源地。“番禺”一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县,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故有“先有番禺,后有广州”的说法。番禺区有飘色、醒狮、鳌鱼舞等民间艺术,有宝墨园、余荫山房、莲花山等名胜古迹。现在让我们走进番禺区,了解番禺区的乡村地名文化,领略番禺之美,第一站来到石楼镇大岭村。
大岭村是“乡村著名行动”市级重点创建村,位于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部,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大岭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因位于九菩山脚,曾称为菩山村。明嘉靖年间,因该村依大岭山而建,更名为大岭村。大岭村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绿水环绕,形成“山—水—村—田”聚落格局,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村内有古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机理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村内古建筑——龙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西南走向,由红砂岩石建造,一墩二孔结构,横跨玉带河上,桥长28米,宽3.2米。桥上每块栏板上分别刻着八仙过海、鱼跃龙门等图案,其中桥北侧西端栏板上刻有双手捧盘顶于头上单腿跪献状的番奴像。桥中央外侧阳刻 “龙津”二字,上款为“康熙年”。龙津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岭南的石拱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古建筑——大魁阁塔:清光绪十年(1884)建成,2007 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为清代建筑风格的三层楼阁式青砖塔。远望此塔犹如一支“文笔”耸立,曾有诗云“大魁阁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塔身三层外墙分别题字“作镇菩山”、“司令司忠”、“日月齐光”,相传出自当时的状元、榜眼、探花之手。“魁阁”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蕴含着对村内学子考取功名、一举夺魁的美好愿望。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古建筑——显宗祠:显宗祠位于大岭村安和街西侧,又名“皡夫祖”,堂号“凝德堂”,俗称“桥头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5),清乾隆辛酉年(1741)重修,坐东向西,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总体为三进两天井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斗拱上有精美雕琢,内容有人物故事、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大门左右门墩石雕正面镌有西洋童子,在番禺古建筑中比较所罕见。因明代村里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故返乡时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该祠堂是村中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是番禺区内规模较大、历史与艺术价值较高的祠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