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埔区庙头社区

来源:广州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5-05-08 10:21:55 阅读次数:-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南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距今一千余年的文物古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有广州地区发现的堆积最为丰富、遗迹现象最为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茶岭遗址,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的黄埔军校旧址,有东江纵队增从番独立大队队部旧址,有岭南建筑的瑰宝玉岩书院、横沙书香街、深井古民居、莲塘古村等。悠久的历史孕育丰富的地名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启黄埔区乡村地名故事之旅,最后一站来到历史文化悠久的庙头村。

  庙头村现为庙头社区,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西部,因位于南海神庙前而得名。始建于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古称古斗、古兜。晋代裴渊《广州记》载:“广州东去百里,有一村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无际”。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在此地修建南海神庙,遂改称“庙头村”。村内文化底蕴深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及浴日亭。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波罗诞”庙会,这一传统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庙头村还有特色美食“波罗粽”和精巧别致的传统工艺品“波罗鸡”。

“五子朝王”仪式.png

  村内著名建筑——南海神庙: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供奉南海神广利王,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的官方祭祀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已历经1400余年沧桑岁月。这里古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举目南望,茫茫大海,浩渺无际。南海神庙前有一座“海不扬波”石牌坊,现存的石牌坊是清代建设,三间、四柱、二楼建筑风格,石质粗犷、古朴,其上四字正是船员们祈求南海神保佑“海不扬波”,让其顺风顺水启航。南海神庙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历代帝王遣官祭祀南海神的典制传统,庙内供奉的南海神祝融(尊号“广利王”),被历代航海者奉为护佑平安的守护神。2013年,南海神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传奇。

南海神庙.png

  村内历史建筑——浴日亭:浴日亭位于南海神庙西南边的章丘岗上,建于唐代,因拂晓时分登上古亭可见“日浴大海”之奇观而得名。浴日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围各有4根花岗岩石方柱,内有4根木圆金柱,石柱为础。正面悬“浴日亭”木匾。前后各筑3级石台阶。周围古木葱葱,其中有一株高耸的红豆古树。史载古时三面临水,登亭眺望,海空相接,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而今浴日亭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浴日亭.png

  村内民俗文化——波罗诞:“波罗诞”庙会源于南海神庙的千年祭祀传统,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波罗诞”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最古老、最盛大、最具影响力的千年庙会之一。据传唐朝时期,南亚的波罗国(古印度)派了朝贡使达奚前来中国朝贡,在回程中来到南海神庙参拜,并把随身带来的两棵波罗树苗种在庙前,从此当地人就称南海神庙为波罗庙,其诞辰祭祀便得名“波罗诞”。这一融合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的盛大庙会自明代起形成固定规模,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举行,包含祭海仪式、“五子朝王”、非遗展演、商贸集市等丰富内容,既延续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祭祀文化,又发展出“波罗鸡”“波罗粽”等特色民俗,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彰显广府文化底蕴最鲜亮的名片之一,也是广州航海贸易长盛不衰的重要见证。

“波罗诞”盛况.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