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红色的印记(地名文化)

《华商报》广州分社旧址——繁华北京路上的红色印记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11-26 11:00:03 阅读次数:-

  《华商报》广州分社旧址,位于越秀区北京路366号,是一座六层小楼,当时分社就设在这栋楼的后座阁楼里,前座铺面是分社开设的书刊门市部,销售进步书刊,后座则是仓库和员工宿舍。

  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把《新青年》杂志社南迁广州,编辑部就设在北京路附近的昌兴街,使得北京路一带迅速成为当时全国新文化运动的焦点。当时北京路周边商铺林立,是军政界、文化界人士和学生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进步书刊把驻穗办事处设立在北京路一带,我们所熟知的《南方日报》前身——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爱国民主报纸《华商报》亦是其中之一。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结盟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蓄意制造各种摩擦,不仅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实行政治迫害,更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输出进行全面严查、封锁。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许多爱国进步人士被迫迁移香港,继续谋求对外发声的渠道。

  1941年2月,负责中国共产党在香港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廖承志同志,给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发电报请示:“现到港文化人相当多。我们决定在港办一报纸……以救国会之姿态出现,但不太露锋芒,不过我党重要文件应发表。我想在《新华日报》受压迫,而港其它报受国民党收买的情况下,为冲破他们的封锁办这个报,就是其生命只有几个月也是有意义的。”1941年4月8日,《华商报》在香港应时而生,以其内容丰富、政论时评独到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创刊半年后,《华商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一度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在一众爱国报人的努力下,于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办,并于1946年3月在广州汉民北路234号(现今北京路366号)设立广州办事处(分社),出售、发行报纸和进步书籍、杂志。当时,广州的进步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和平民主运动的开展大造舆论。国民党反动派因此加大了对进步力量的打压,1946年5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暴徒来《华商报》驻广州办事处大肆破坏,不到一个月后,《华商报》驻广州办事处被国民党关停,在广州只生存了三个月。

  1949年10月,在香港的《华商报》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停刊,驻港的报社人员回到广州创办《南方日报》,开启了这份报纸的崭新篇章。

  1966年,汉民路更名为北京路,汉民北路234号成了北京路366号。曾经在动荡岁月里纸墨飘香的一方天地,如今成为繁华闹市中不起眼的老建筑,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见证过去一段传奇斗争的历史。

《华商报》广州分社旧址1.jpeg《华商报》广州分社旧址2.jpeg

  注:本文内容部分摘自《红色的印记》地名文化读本,图片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