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广州作为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有很多以数字命名的地名。一德路、二沙岛、三元里……很多老广州人都能说出这些带有“数字”的地名。其实,广州的“数字”地名不止“一、二、三”这么简单,实际上从“一”到“万”都有,有些可能连本地人也不太清楚。那么,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其中一员,你又能说出几个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地名。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和朋友去这些地方打打卡、拍拍照,了解这些地名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一、有“一”的地名
1.第一津街:越秀区道路名称,起于西华路,止于人民北路,长约340米,宽约6米。此地原是明朝城西护城河的第一个埠头(称为“津”,即码头),故名。广州有一句歇后语:第一津——冇谱(意为没有道理)。因广州西关原有十八甫(码头),从第二到十八都有“甫”,“谱”与“甫”的广州话同音,故有此歇后语。
[第一津街]
[图:一德路]
[图:地铁一德路站]
二、有“二”的地名
1.二沙岛:原名二沙头,是珠江的江心洲,江水环岛,东面是海心沙、南临珠江主航道、西北面是东山湖公园、北面与五羊新城隔江相望,因在大沙头旁,且成岛后于大沙头,故名。1989年正式更名为二沙岛。二沙岛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岛上有著名的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等文化场所。
[二沙岛]
[星海音乐厅]
[广东美术馆]
2.二帝庙前:海珠区的道路名称,位于南华西路东段的北侧,长约120米,宽约3米。因位于原二帝庙的前面,故名。
[二帝庙前]
3.二望岗:越秀区小山岗名称,位于先烈中路的北面,永福路与黄花岗公园之间。原是两个近南北伸延的山岗,北面叫二望岗,南面叫三望岗,原为荒山野岭,与附近的瘦狗岭遥相对望。相传古时在此地有两个守卫瞭望岗哨,故名。现周边已形成居民区。
三、有“三”的地名
1.三元宫:是广州著名的道教宫殿,位于越秀山的西南麓,应元路西段的北侧。为晋代南海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地修行而建,原名越岗院。唐代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三元”指上元天神、中元地神、下元水神。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毁,清咸丰年间重建后多次重修,其中1978年作大规模重修。三元宫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宫]
2.三元里:位于白云区的西南部,原是广州城北的一个小村庄,明代称为三元市(集)。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国侵略者到三元里烧杀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随后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同时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后来,三元里及各乡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英军伤亡惨重。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三元里之战以英军惨败告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1987年,三元里设立街道办事处,辖内有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三元古庙)。有地铁2号线三元里站。
[三元里村]
[三元古庙]
[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
[地铁三元里站]
3.三育路: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福今路,西止农林下路,长约460米,宽约6米。原是岗地,1926年建路时因有基督教会兴办的三育中学(后已停办)而得名,沿路有三寓宾馆、东山宾馆等。
[三育路]
4.三角市: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北起东华西路,南止永安东街,长约75米,宽约5米。因清代时此地是广州城边的一个小集市,地形呈三角形,故名,沿用至今。
[三角市]
四、有“四”的地名
1.四方炮台:在越秀公园内,建于清初,原名永宁炮台,又因炮台呈方形,俗称四方炮台,是清代广州城北的一个重要城防据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25日),炮台被英国侵略军占据,作为司令部。5月31日,三元里等乡人民包围炮台,迫使侵略军退出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炮台历遭破坏,现仅存遗址。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炮台遗址]
2.四甫水脚: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起于光复北路,止于余子里,长约60米,宽约3米。粤语中“水脚”一词有“路费、运费”的意思,明代广州不仅有东濠涌,还曾有西濠涌作为护城河流淌其间,“水脚”便是指河涌边的小码头。旧时在河涌边有很多工人帮人搬货运输,雇主就问“几多水脚”(收多少钱)。因广州西关原有十八甫,这里是第四甫通往码头的巷子,故名。
[四甫水脚]
3.四圣街: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位于东华西路中段的南侧,长约120米,宽约5米。因清末此地有四圣庙而得名,沿用至今。
五、有“五”的地名
1.五羊邨:位于越秀区内,在广州大道中的西侧,南至珠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广州城区建设的大型住宅片区,因“五羊”指广州,“邨”(cūn)指社区,故名。有地铁五号线五羊邨站。
[五羊邨]
[地铁五羊邨站]
2.五山:天河区地名,北与沙河镇长湴村相邻,南至广深铁路。原是荒山野岭,1925年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建为农场,1934年中山大学迁此,并渐成墟镇。因所在地的山塘被五个山头环绕,人们喻为“五马饮泉”,故名。1952年建立五山镇,后设立五山街道办事处。有五山路、地铁三号线五山站。
[五山路]
[地铁五山站]
3.五显巷: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南起小新街,北止濠畔街,长约50米,宽约2米。因清代巷内有五显庙,故名,沿用至今。
六、有“六”的地名
1.六榕寺:位于越秀区六榕路上,是广州的一座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古刹,与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并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原名宝庄严寺,南汉时改称长寿寺,宋初毁于火,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因寺僧以崇奉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为“净业”,故名净慧寺。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来寺游览,见寺内有古榕6株,乃题“六榕”二字。故明代改称六榕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六榕塔(花塔)、六祖堂、观音殿等。另有两处碑廊,内有苏轼手书“六榕”刻石和“证道歌”碑,还有唐代诗人王勃的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六榕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旁的六榕路清代称为花塔街,1937年扩建为马路时改名六榕路,均因六榕塔(花塔)而得名。
[六榕寺]
[六榕塔]
[六榕路]
2.六二三路: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沿江西路,西止黄沙大道,长约1400米,宽约25米。原名沙基马路,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人士为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当天下午,游行队伍经沙面租界对面的沙基西桥口时,遭到英法军队的机枪射击,游行队伍走避不及,死伤严重,史称“沙基惨案”。后为纪念牺牲的烈士,将沙基马路改名“六二三路”,沿用至今。
[六二三路]
[沙基惨案纪念碑]
3.六合园: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位于法政路的北侧,长约80米,宽约4米。此地原是军队医院,后由梁、林、云、文等六户居民合资购买医院遗址改建为民房,故名。
[六合园]
七、有“七”的地名
1.七株榕: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起于海珠中路,止于诗书路,长约150米,宽约6米。清代称为七棵榕,因此地原有七棵大榕树而得名。现周边为居民区。
[七株榕]
2.七间直街:海珠区内的道路名称,北起南市大街,止于仁和直街,长约130米,宽约4米。清道光年间建街,因当时此地有七间房屋,故名。
[七间直街]
3.七星庄:黄埔区内的村名,属原九龙镇。相传宋朝枫园下村民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七个土墩,比作七星,故名。
八、有“八”的地名
1.八旗二马路: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起于北京路,止于东园路,长约600米,宽约20米。今天的沿江中路东起东铁桥,与沿江东路相接,西至海珠桥脚,与沿江西路相接。因鸦片战争后此地附近一带为驻粤八旗兵水师营,后又建有八旗会馆,故名八旗大马路。“八旗二马路”是八旗大马路北侧的第二条马路,故名“八旗二马路”。
[八旗二马路]
2.八甫水脚: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位于上九路的北侧,北至民安新街,长约160米,宽约3米。因广州西关原有十八甫,这里是第八甫通往码头的巷,故名(参见“四甫水脚”)。
[八甫水脚]
3.八和会馆:位于荔湾区恩宁路177号,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成,原址在黄沙,是广东粤剧艺人的行业会馆。1938年被日军战机炸毁,1946年在现址重建。该馆有慎和、兆和、新和、福和、永和、庆和、德和、普和八个堂,“八和”取“八方和合、团结一心”之意,故名。现为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
[八和会馆]
九、有“九”的地名
1.上九路: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交汇处,西止德星路与杨巷路交汇处,长约380米,宽约15米。因由原上九甫扩建成路而得名,与下九路一并俗称“上下九”,是广州传统的商业步行街,道路两旁多为西关特色的骑楼建筑物。
[上九路]
2.下九路: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东与上九路相接,西止文昌南路,与第十甫路相接,长约400米,宽约15米。因由原下九甫扩建成路而得名,与上九路一并俗称“上下九”,是广州传统的商业步行街,道路两旁多为西关特色的骑楼建筑物。
[下九路]
3.九曜坊: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连龙藏街,西接盐运西正街,长约70米,宽约3-6米。五代南汉时,皇帝刘龑在古西湖上的岛内聚方士炼药,称为药洲。药洲多奇石,其中以九座屹立水中的瑰奇怪石著名,称为九曜石。九曜坊因北侧有九曜石而得名。
[九曜坊]
十、有“十”的地名
1.第十甫路: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东与下九路相连,西止恩宁路与宝华路交汇处,长约460米,宽约15米。因由原第十甫扩建成路而得名,是广州传统的商业步行街,道路两旁多为西关特色的骑楼建筑物,路上有广州的著名老字号陶陶居、莲香楼等。
[第十甫路]
2.十香园:位于海珠区昌岗中路怀德大街3号,是清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开创人居巢、居廉的故居,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环境清幽,极具诗情画意。因园内外种植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故名。十香园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香园]
3.十三行路:荔湾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人民南路,西止长乐路,长约350米,宽约12米。因明末至清代中期此地曾有十三家洋商,故名。
[十三行路]
十一、有“百”的地名
1.百子横路: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北起中山二路,南止于菜园东,长约170米,宽约7米,因与原百子路(今中山二路)横交而得名。清代时中山二路称为百子路,因路上建有一所育婴堂,在此常住的婴儿数以百计而得名,194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二路。
[百子横路]
2.百灵路: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解放北路,西止海珠北路,长约300米,宽约10米。因清代时此地有药王庙,相传求神必灵,称为百灵街。1933年扩建成路,改称百灵路。
[百灵路]
3.百步梯:位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是登白云山的一条小路,起于濂泉路的东南门,长约600米,宽约2.5米。“百步”并非实指,是形容小路长度超过百步。
十二、有“千”的地名
千尺嶝:位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也是登白云山的一条小路,长约1450米,宽约3米。“千尺”也是虚指,是形容小路长度超过千尺。“嶝”(dèng)是山上可以攀登的小道。因与“百步梯”相对应,故名。
十三、有“万”的地名
1.万福路:越秀区内的道路名称,东起越秀南路,西至北京路,明清两代是广州南边城墙,1919年拆除城墙建为马路,因原有万福桥、万福里,故名。路上有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万福路]
2.万松园: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的东侧,北起前进路,南接得胜岗,东靠南园大街。此地原是南海伍氏别墅,收藏书法、名画。清嘉庆年间,文人谢兰生在此额书“万松园”,由此得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为居民住宅区。
3.万顷沙:是位于南沙区内的沙洲,原为珠江口内海湾伶仃洋的拦门沙,沙洲发展很快,1838年开始围垦,以“万顷沙”命名,意为在沙洲上造万顷良田,是重要的农业、渔业、临港工业的基地。1987年建万顷沙镇。南沙湿地公园、百万葵园等著名景点在此,有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
[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