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上,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由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宗族集资兴建。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发展、官员办事、科举备考、百姓纳粮等方面的需求,当时外地商人、候补官员、读书士子和百姓经常要到广州城内办事,需要寻找居所和落脚点。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地的乡下宗族组织纷纷在广州城中建造各姓合族祠。但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官府因为担心合族祠“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聚众闹事”,禁止民间建合族祠,于是这些各姓合族祠都改名为书院、书室等。陈氏书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修建而成的,是规模较大的合族祠之一。陈氏书院建成后,成为参与集资的各地陈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应考或办理各种事务暂时居住的地方,故俗称为“陈家祠”。
陈家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1988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和2011年,陈家祠两次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和“羊城新八景”,2006年被评选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驻此。
[陈家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