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5022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8-22 15:00:52 阅读次数:-

朱天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城中村改造中做好社区养老服务规划建设工作的提案》(第5022号)收悉。您的建议对更新我市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卫生健康委、政务和数据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全面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积极补齐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短板,不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一、加强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场地保障

  一是强化公建配套。制定《广州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十条措施》,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建设、移交和使用等环节全面规范养老设施配套,新建居住区以每百户不低于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补足,并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无偿移交街镇,再由街镇无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

  二是借力城市更新。抓住城市更新改造机遇,编制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养老设施规划布点方案,将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与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大学教学点、长者饭堂)纳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2022年修订稿),每3万至5万人设置一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每个社区、行政村设置不少于一处。

  三是加强用地保障。编制《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2019-2025年)》,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5平方米的标准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坚持“五邻近”原则(即邻近大型居住区、医疗卫生、公园绿地、生活配套和公共交通设施)选址布点65处地块,支持社会力量利用规划地块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全力满足农村及城中村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加强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供给保障

  一是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健全全市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制度,科学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和照护等级。评估结果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共享互认,以此作为老年人享受相关补贴、接受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等的依据。

  二是构建“1+N”服务网络。结合农村及城中村特点,利用“一街镇一颐康中心、一村居一颐康服务站”综合性、多功能的基本养老服务网络,由1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带动辖区N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共同发力,增加嵌入式、综合性、多功能、普惠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建有颐康中心(站)2839个,实现街镇、村居全覆盖。

  三是推动长者饭堂提质增效。自2016年起在全市开展长者助餐配餐,通过自主供给、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堂专区(窗)、餐饮门店助餐、养老服务机构辐射和邻里互助等多种供餐模式提供以午餐为主的“211标准套餐”(两荤一素一汤)+饭堂自选个性化服务。实行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助餐配餐的合作机制。截至2024年7月,全市长者饭堂1417个,实现镇街、村居全覆盖。鼓励农村及城中村长者饭堂在非就餐时间组织开展养老政策宣传、服务集中办理、老年维权咨询、疾病预防教育、节日特色活动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四是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依托养老服务组织、护理站,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与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家中设置具备机构化服务功能的床位,提供与床位相配套的长期照顾服务,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农村住宅特点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和老年用品配置,由村委会牵头组织摸查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精准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居家生活便捷性、安全性。

  五是推进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建设。积极回应认知症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的社会需求和关切,将推进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建设列入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和市人大重点建议,明确到2024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建成不少于2200张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截至2024年7月,各区共验收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单元)66个,床位1230张。

  六是探索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广州养老志愿服务机制的工作方案,指导市志愿者协会建设推广广州“公益时间”平台,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和积分激励机制。志愿者通过平台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按照1:1的比例将志愿服务时数转换为“时间积分”,“时间积分”可用于兑换奖励物资和养老服务项目,也可以赠予直系亲属或向服务困难长者相关项目捐赠。截至目前,“公益时间”平台注册志愿者超33.5万名,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超375万小时。

  三、加强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信息化保障

  一是业务办理“一站式”。通过广州市为老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足不出户“一站式”办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申请、养老机构服务申请、养老机构备案和资助补贴申请等业务,全面提高养老服务可及性和易及性。

  二是涉老数据“全覆盖”。依托市政府“政务云平台”整合23家单位、56类涉老服务数据,数据库资源达3000余万条,宏观层面为养老政策制定、养老设施选址等提供参考依据,微观层面对老人进行“画像”,为基层民政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精准链接养老服务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服务监管“全流程”。设立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运用人脸识别、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养老服务过程可视、结果可查、质量可控,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流程监管。通过平台全程记录服务情况,全方位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其中,服务机构可随时进行质量跟踪,管理部门可随时进行抽查回访。

  四是服务场景“智能化”。聚焦居家老年人智能管家等典型场景需求,出台《广州市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提供新的创意、开发新的产品,探索落地“一站式办理”“刷脸就餐”“关爱地图”等一批智慧养老应用场景,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老有所养有“质”有“量”。

  四、加强农村及城中村养老服务医康养保障

  一是实现颐康中心医养结合全覆盖。把握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契机,推动颐康中心与就近的护理站开展合作,由护理站具体承接和提供护理服务,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全覆盖。

  二是打造基层医养结合综合服务中心。市卫生健康委计划指导各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现有闲置用房(用地)打造4-8家基层医养结合综合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提供约100张养老护理床位,为辖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以预防期保健、健康管理、疾病诊治、护理、康复、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进一步推动医疗养老资源深度融合。目前,经联合审核,已认定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为首家基层医养结合综合服务中心。

  三是优化线上医疗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广州健康通”平台创建“护理站预约”功能,构建全市护理站网络地图,方便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一键预约就近护理站。印发《广州市医疗机构微信应用程序适老化建设工作指引》,指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众号、小程序设置固定的适老版入口,简化线上就医流程,为老年患者提供便捷的线上就医服务。目前,已有21家三级医院按指引完成公众号、小程序的适老化改造,可通过线上问诊就医,完成配药、代煎、送药上门等服务。建设老年人专题库,支撑基层卫生机构为重点人员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在库管理老年人184万人。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民政局  

2024年8月9日 

(联系人:王馨遥,联系电话020-8318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