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广州市民政局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025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3-07-24 17:02:20 阅读次数:-

  穗民案〔2023〕109号

常广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关心关爱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红十字会、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通过座谈、电话、粤政易等方式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的建议

  (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救助权益有效保障。一是印发实施《广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切实提升最低生活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可及性、精准性。二是印发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特困人员认定条件、供养方式、照料护理、资金保障等内容。三是稳步实施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政策,指导各区将低保边缘群体和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四是制定《广州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残疾预防政策体系,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身体健康。

  (二)健全关爱帮扶机制,民生底线织密兜牢。一是优化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2023年我市低保标准提高至1238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8元、252元提高到195元、261元,其他社会救助标准联动提高,2023年1-6月共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低保金约4.18亿元。二是完善疫情期间智能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使用政务APP实现困难群众线上申办社会救助,采用智能电访+人工排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情况和救助需求,通过“穗救易”系统将救助需求及时转介属地协调解决。截至2023年6月,累计电访困难群众81.87万多人次,解决缺米、缺油、缺菜、政策咨询、应急医疗等需求5.6万多个。全市236条社工“红棉守护热线”24小时保持畅通,依托全市176个“双百工程”社工站、7000余名社工线上线下服务困难群众。是强化临时救助帮扶机制。将遭受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等人员纳入紧急型临时救助范围,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先行临时救助,将临时救助范围扩展至在穗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同胞。疫情期间制定出台对受新冠疫情影响生活困难务工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的保障政策。是充分发挥“平安通”线上线下联动优势。深入开展“长者居家平安防疫”行动,向老年用户及家属推送疫情防控提示短信,动态摸排独居、孤寡、农村留守等特殊老年人生活、防疫物资及就医、用药突出需求并及时转介,进一步提高居家老年人防疫健康服务。

  (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科技支撑促进救助服务易及便民。实现社会救助全业务一网通管、标准化审核,救助申请智能预判、“刷脸”办理,构建全市“1+N”救助服务体系。实现补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优化“穗岁康”试点及“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惠及困难群众约2.5万人。2023年优化升级智能语音电访模式,将智能电访扩展为“智能电访+人工电访+入户走访”,保障及时转介处置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困难群众的需求。二是积极推动老年人数据融合。持续推动老年人优待卡与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在全国率先实现穗康码、粤康码、身份证、老年人优待卡等多种介质的健康状态查验手段。2022年下半年疫情期间日均服务超过120万人次,指导各医疗机构和为老服务单位持续开展为老服务APP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设置免预约绿色通道,设置老年人服务专窗,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区号服务。

  二、关于搭建支持网络,引入社会力量的建议

  (一)夯实家庭基础功能构筑温暖港湾。在疫情期间持续加强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对老年人、智力障碍、精神残疾、失能失智人员、生活困难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和单亲、失亲、矛盾纠纷多发等重点家庭进行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弱势群体后方基础。发动4万多名村(社区)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与2.3万重点人群结对帮扶,深入社区探访重点家庭9.8万多户次,开展关爱服务16万人次。

  (二)统筹社会力量保障困难群众弱有众扶。一是持续开展慈善助困活动。打造社区慈善品牌“微心愿”,2022年累计帮助1.5万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直接受惠4.6万人次。开展“爱心保”公益项目,动员慈善力量捐赠452万元,资助2.5万困难群众以1分钱价格自愿投保“穗岁康”商业医疗保险。打造“珠珠大病救助”平台,深入实施慈善医疗救助和应急救助、困境儿童救助、血友病援助、“慈善赠药”、爱蕾行动等活动,2022年,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共服务1.19万人次,整合联动救助资金2141多万元。动员社会慈善力量参与“长者饭堂·爱心餐”项目,助力养老事业。开展“耆乐安居”圆梦计划,为困难群众进行居家微改造等。二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2022年投入1700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141个公益创投项目,撬动社会资金1571万元,服务困难群体32万人次。成立公益创投心理疏导“暖心团”,为处于疫情封控、方舱隔离、居家隔离的困难群众开展免费电话与网络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服务。修订《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拓展为老服务类、助残服务类、未成年人保护类的资助范围,资助上限从50万元增至80万元。三是大力撬动志愿者资源。在疫情期间,通过“青年志愿者—长者”结对的方式,前往社区、老人院等地定期为高龄困境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义诊、免费体检、心理抚慰等服务。开展“云陪伴”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优秀学生志愿者为广州市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来穗务工人员子女和市内涉农区、广州对口帮扶地区困境青少年开展学科答疑、普法、科普等“一对一”云陪伴志愿服务。号召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助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在所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圆心愿”。联动各团区委、助残志愿服务核心团队持续开展“志愿在康园”计划。      

  三、关于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健康保障的建议

  (一)制定特殊人群服务方案。根据市疫情防控应急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工作要求,成立运作特殊人群服务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日报、通报、督导检查等工作制度和摸排台账,压实各区、市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要求。

  (二)建立“分级分类”处置机制。指引市、区、镇(街)及各有关单位明确职责和转介流程,确保特殊人群应急医疗救治需求及时发现并分级分类处置。完善“人户分离”工作机制,督促落实该类人员应急医疗救治需求动态监测和处置。完善“乙类乙管”工作机制,将特殊人群纳入网格化管理,持续做好特殊人群问访摸排和转介处置工作。

  (三)配合做好困难群众健康保障工作。一是大力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定期对外公布接种点信息,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疫苗接种宣传推广,着力打通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上门接种、开设校园专场等形式,为儿童提供安全便捷的接种服务。二是加强关心关爱服务。针对监护及赡养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生活困难妇女儿童、特殊困难重度残疾人员等,指导各镇(街道)工作人员、网格员提高问访频率。按时足额发放相应补贴,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三是配合落实医疗救治工作。对因疫情导致无钱支付医疗费用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第一时间给予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坚持动态监测产儿科医疗资源,加强与“120”联动,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对接机制。四是强化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全体人员健康监测,落实落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结对合作关系,畅通就医绿色通道,全力保健康、防重症。五是强化儿童福利机构疫情常态化管理。儿童福利机构实行内部“三区”管理,落实预约探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每天进行健康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妥善做好分级分类处置。

  四、关于建立心理服务网络,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议

  (一)多管齐下做好培育人才“大文章”。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认定工作,鼓励技工院校设置养老、托育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推进技工院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持续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和托育专业招生工作,广州市公办技师学院(6 所)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保健、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计划“十四五”期间招生1030人,幼儿教育专业计划招生10246人。

  (二)多方合力共筑心理健康“防护墙”。一是畅通心理热线。   开通全天24小时服务的广州市心理咨询热线(81899120),截至2023年5月底,累计接听群众心理咨询184宗,服务时长1万多分钟。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2022年以来,广州市医疗行业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全市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等近6万名困难群众提供24小时线上心理健康问询服务。委托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动社区老年居民常见心理问题和早期认知筛查和干预服务,配合市教育局确定校园心理危机分级干预策略。三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公众号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知识推文、日常入户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推广心理咨询热线号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下一步,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要求,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抓实抓细“乙类乙管”各项常态化防控工作,保持指挥体系常态有效运行,强化部门联动和物资储备,增强疫情应对处置能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关爱帮扶工作,有效保障我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基本生活和健康安全,慎终如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我市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感谢您对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民政局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