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民案〔2020〕102号
李挚萍、高琳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社区自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议》(第20202375号)收悉。广州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团市委及各区政府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实施以来,广州市民政局切实履行志愿服务行政管理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志愿服务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的工作要求,着力构建统筹协调、联动有序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规范化,推进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健全广州市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探索建设社区志愿者智能化信息档案库,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搭建集志愿者信息记录、志愿服务发布、志愿服务时数记录、志愿服务积分存储、公益资源发布与链接、积分捐赠和兑换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以下简称“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在“时间银行”注册登记时,可记录志愿者的年龄、政治面貌、居住地址、可服务时间、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信息,社区志愿者可以根据实际服务区域加入所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就近报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村(居)委会、各社工站、志愿服务组织可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并实时查看已纳入到其管理架构下的志愿服务队伍及志愿者信息,实现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时间银行”自2019年8月正式上线以来,注册志愿者逾9.5万名,志愿者团队590支,社工服务站199个,发布活动6100多个,参与志愿者6.6万余人次,服务249万余人次;发布培训223场次,累计培训志愿者骨干近1400人次。同时,社区志愿者还可依托“i志愿”“志愿时”及南沙“时间银行”等信息平台进行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体制机制
近年来,广州市相继印发实施《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的工作举措》(穗民〔2019〕282号)、《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通知》(穗民〔2019〕62号)、《广州市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广州志愿者服务时间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广州市志愿服务激励指南》等工作规范,并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2019年9月启动《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修订,进一步理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规范了社区志愿服务阵地、队伍和项目建设、健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流程。建立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志愿服务组织协同联动机制,探索“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模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慈善力量共给力,广州市234个慈善标志、201个社工站、2700多个社区齐参与,推动和整合专业力量、志愿服务和慈善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群众,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加强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
(一)规范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一是指导广州市201个社工站、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按照“七个有”标准,规范日常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内容”“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在各社工站内统一设置“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牌匾,在站内摆放时间银行APP二维码立牌和操作指引手册等,提高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识别度。
(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一是综合运用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发展系列政策,依托民政所属的市、区、街(镇)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和村(居)委、社工站,重点支持、培育和发展政治可靠、管理完善、作用明显、社会认可的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基金会支持等方式,鼓励支持更多志愿服务组织成立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广州市区志愿者协会、各社工站、各社区村(居)委会,培育了一批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事务等民政业务领域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培养机制。积极指导各区各单位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分级分类培训,支持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水平。一是夯实社区志愿服务培训阵地。依托市志愿者协会建设广州志愿者培训中心,建立起市—区—街—社区四级志愿服务培训网络,发挥各区志愿者协会、各街道社工服务站、各社区(村)居委会作用等培训推广时间银行,完善系统化、阶梯式、多元化、能够覆盖志愿者不同发展阶段及服务过程的培训体系。二是完善社区志愿者培训课程内容。分类定向设置志愿服务培训课程,面向社区志愿者开展价值导向、服务技巧、个人成长等培训活动,面向社会工作者、社区专职工作者等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项目策划、质量监控、风险管理等培训活动,通过基地培训、特约培训、巡回培训及线上培训等多样化形式,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为社区持续输送优质培训资源。目前,广州市社区志愿者培训活动平均每年不少于150场,培训志愿者7000余人次,培训活动覆盖全市11区,全市各街道覆盖率达100%。
四、构建多元化社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一)提供社区志愿服务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活动、社区慈善资金、广益联募平台、社区微公益等方式,为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项目实施、业务培训、站点建设和志愿者保障等提供所需经费。近年来,每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用于社工站等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截至2019年底,先后举办6届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1.24亿元,资助超过838个包括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内的公益项目。
(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依托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制定关于志愿者登记注册、项目发布和审批、服务时数记录、服务证明出具、团队注册登记、时间积分转换等流程和规则。为时间银行注册志愿者提供在志愿服务期间专项的意外伤害综合医疗保险保障和交通工具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的保险服务,全面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保障。建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护航志愿服务队,对志愿服务组织及日常活动进行监管,实现线上动态监测和线下实地督导,确保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三)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一是开展志愿服务嘉许工作。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褒扬和嘉奖,如结合每年的“学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讲好新时代“学雷锋”好故事,结合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的年会活动,表彰一批优秀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等。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链接中国人寿、李锦记、香江救助基金会等社会资源,上线生活、防疫用品等700多件兑换品;联动广益联募等时间银行募集社会资源,优化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积分兑换机制,在志愿者本人或他人有需要时,使用个人时间积分兑换相应的服务或物资;持续探索积分运用机制,提高积分兑换的科学性和广泛性,形成社区志愿服务互助循环发展机制。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广州市民政局将结合代表的建议,切实承担部门职责,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动合作,健全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的修订工作,从政策层面对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予以规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的主职主责,健全财政支持志愿服务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志愿者星级评定、提供公共设施便利、完善志愿服务信用激励机制等多种激励措施,切实完善广州市志愿服务顶层设计,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二)切实发挥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作用。持续优化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功能,升级信息化时间银行建设技术,通过简化注册流程,优化供需对接、积分兑换、积分捐赠等功能,完善各层级数据管理模块建设,全面提升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应用好感度。主动对接i志愿、志愿时、穗好办、广益联募等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多渠道推广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积极倡导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村(居)委、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加入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不断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
(三)切实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机制。引导市志愿者协会、各区志愿者协会、街镇社工站以社区党员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按照“总队—分队—大队—小队”四级管理架构,组建成立民政直属志愿服务队伍,并做好协调指引工作。充分发挥社工服务站、社区志愿服务站点、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支持每个社区成立至少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文明引导、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事务等民生领域,聚焦脱贫攻坚、扶老助孤等重点领域,为所在社区提供适切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织密织牢社区志愿服务网。
(四)切实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各社工服务站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带动和辐射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的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弘扬志愿精神,讲好志愿故事,引导社区志愿者为社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让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五)切实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者培养机制。发挥广州市志愿服务专家智库、广州志愿者培训中心的优势和作用,实施社区志愿服务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发展计划,培育一批志愿服务领域督导专业人才,为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及骨干、策划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专业支持、专业培训和科学指引。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课程体系,探索“理论+实务”的培训模式,通过集中培训、专业研讨、讲座培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六)切实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每年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工作,树立社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新时代“学雷锋”好故事。依托“时间银行”平台探索建立以志愿服务时数为基础,时间积分为形式、服务评价为补充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大力倡导利他原则,突出“二次公益”元素,一方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积分用于兑换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荣誉嘉许,鼓励志愿者捐赠时间积分,用于链接企业、社会资源再次服务社区困难群体,实现“时间银行”的“二次公益”生态循环。
(七)切实加大对志愿服务机制的宣传力度。结合每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好志愿服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广泛挖掘树立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先进典型,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大型主题活动,通过自媒体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持续优化平台品牌形象,通过平台数据展示、总结和提炼发展模式与经验,广泛传播平台成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相关省市、区“时间银行”实践单位和个人进行经验分享和理论探讨,为国内其他城市建设“时间银行”提供广州经验。
(八)切实加强对老旧小区、贫困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孵化培育、能力建设、项目指导、创投活动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发动党员、公职人员等进入老旧小区、贫困社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推进“社会工作+慈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鼓励引导设立社区慈善基金会,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支持老旧小区、贫困社区志愿服务发展。
非常感谢你们对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民政局
202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