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18201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8-06-11 10:30:12 阅读次数:-

陈茵明代表:

您提出的《通过公益慈善事业补足民生短板》(第20182012号)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经综合市教育局、人社局、环保局、卫生计生委、农业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服务领域主要涵盖扶贫、济困、助学、助医、环保等。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举办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共对接慈善项目1203个;2016年举行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以“慈善为民”为核心理念,将本地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等融入慈善,通过慈善+扶贫济困、慈善+运动、慈善+商业金融、慈善+幸福社区、慈善+救助服务、慈善+艺术等模式,搭建慈善发展平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7年我市全面启动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创建全国“慈善之城”活动,并首次将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活动,掀起全民慈善高潮。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慈善之城”列入重要工作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市民政局和市文明办联合印发了《广州市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之城”2018年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四个主要工作目标,确定了全年主题活动,确立了四大任务和二十项举措。计划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慈善之城”,共享“慈善之城”创建成果,不断掀起全市慈善热潮。

一、参与并打赢我市边远农村的脱贫攻坚战。

我市参照中央和省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和时间进度安排,立足我市实际,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巩固扶贫成果深入推进北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穗文〔2017〕30号),利用4年时间,继续巩固市内2011-2016年两轮扶贫开发成果,确保北部地区已脱贫人口不返贫。

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按照“多规合一”思路,以全市城乡规划“一张图”为工作平台,科学规划布局教育设施。

(二)印发了《广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2017—2020年)》,突出了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导向,确立了“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目标。

(三)出台《关于新建一批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实施方案》,完成《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中期调整。

(四)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穗府办〔2016〕10号),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五)建立了市教育科研网和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同课异构、网络教研等方式,对偏远地区进行精准帮扶,提升城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三、深化医疗保障制度,开展公益创投资助“家庭医生”项目

(一)出台并实施《广州市医疗救助办法》(穗府办规〔2016〕3号)和《广州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购买服务实施办法》(穗民规字〔2017〕16号),建立了“政府医疗救助+购买服务救助+商业保险救助+慈善救助”的多层次、具有广州特色的医疗救助模式,实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人群覆盖全体市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搭建涵盖资助参保、普通门诊、门特、门慢、住院、超限额费用以及护工费、失能津贴、身故津贴等在内的全方位、无死角的医疗救助体系。

(二)连续举办四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活动。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创投主体为社会组织,目前,在各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06个,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设计项目参与创投项目。

四、探索公益慈善资源参与养老服务

(一)2016年广州市开展广州市为老服务专项公益创投活动,资助项目68个,涉及为老服务领域12类项目,重点扶持助餐配餐、医养结合等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养老服务项目。2017年,第四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支持63个为老服务类公益创投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科技助老、技能提升、机构延伸服务以及独居、空巢、失能老年人关爱体系等养老服务新领域。据统计,两届为老专项公益创投项目中共有128个项目落地实施,深入社区开展个案、小组及社区服务活动3600多次,为全市11区逾48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

(二)2017年我市下达资金统筹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创新试点,重点构建全覆盖的大配餐服务体系,全面扩展养老服务内涵。我市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共建共治共享助餐配餐服务格局。积极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资源,如市慈善会在“广益联募”平台上设立“爱心午餐”捐赠项目、南沙区借力“南沙时间银行平台”发动志愿者参与服务、花都区根据农村特点探索邻里互助、黄埔区投入慈善资金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用餐费用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公益慈善助老模式,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助餐品牌。同时,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因地制宜,通过“初老服务老老”、组建义工队、联合“时间银行”平台、链接辖区内志愿服务团体等方式实现了社区养老服务全员参与,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设立广州环保公益基金作为公益诉讼提起人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等相关规定,我市也已有相关成功案例,引领环保监督及公益维权。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市设立广州环保公益基金作为公益诉讼提起人的模式是可行的,只要社会组织符合法律条件均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一)开展“就业携行计划”携手社工实现就业援助服务多样化。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从2010年起,借鉴香港成功经验,引进社工就业辅导服务,以荔湾区逢源街为服务试点,实施就业援助新模式——“就业携行计划”。

(二)大力实施产业主导行动计划和校企双制行动计划,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服务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覆盖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的85%。二是注重校企合作培养技术骨干。三是输出技能人才培养“广州标准”。

(三)继续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劳动年龄人口全覆盖。

七、开展社区公益服务项目

2013年10月,南沙区启动了南沙时间银行项目,建成以时间存储交换为核心、以时间货币化为媒介的第三方时间存管平台,打造“互联网+社区公益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公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南沙时间银行系统共享平台技术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慈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线上发布任务,线下完成任务的服务网络。线上,以南沙时间银行网站和手机App移动客户终端为主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为辅助手段,发布每月慈善服务项目主题并征集各志愿团体的项目方案,通过南沙时间银行筛选,确定当月项目承接方。线下,通过链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各志愿团体在社区服务综合体现有资源和场地上开展相关公益服务活动。

八、开创“社工+慈善”模式

2017年以来,我局将“社工+慈善”纳入“社工+”战略范畴,以创建“慈善之城”为契机,通过实施慈善推介、社区基金会建设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工机构和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在扶贫、助困服务中实现对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和服务合力,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和公益慈善资源的融合发展。同时,以最基础的社区个案救助为切入点,将社工机构的精细化服务与慈善救助资源有效结合,建立困难个案救助联动机制,制定《广州市慈善会个案救助合作协议》,为提高“社工+慈善”个案救助精准水平提供保障。

下一步,将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从如下方面继续加强相关工作:

一是围绕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创建“慈善之城”总体目标,继续通过公益慈善事业不断补足民生短板。

二是继续强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鼓励慈善力量参与,形成多元供给格局,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是继续深入实施“社工+慈善”,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深度参与扶贫、助困服务,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四是加快建设卫生强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健康广州2030”规划》,强力推进卫生强市相关工作,着力补齐“短板”、筑牢“基础”、建好“高地”,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发挥大型公立医院引领作用,

五是进一步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开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建立医养结合工作站试点,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水平,不断丰富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六是逐步形成“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教育大数据尝试应用,以智慧校园实验为抓手,开展“互联网+”精准帮扶,参与民生事业,支持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慈善事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民政局

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