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开 > 城乡社区治理

激发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8-09-21 16:34:31 阅读次数:-

  摘要:激发正能量,传递真善美——残疾人家属支持网络建构是在2015年幸福社区创建的公益创投项目中产生,残疾人作为社区中弱势群体,是创建幸福社区首要关注和帮扶的群体对象,但以往的助残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仅限定于残疾人的个体,忽视了其生活所接触的组织群体——残疾人家庭(家属)。残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残疾人本身的事情,家属是残疾人的最直接接触群体,是残疾人康复、生存的主要支柱,做好残疾人家属工作是助残事业的首要工作任务,也是幸福社区创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残障人士家属;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一、项目背景

  (一)社区简介

  金汇社区居委会面积0.13平方公里,坐落于素社街的中西部,东起素社直街、南至万寿路、北至仲恺路、西至江湾路。社区总户数2011户,其中本社区户籍户数1365户、非本社区户籍户数286户、流动人口户数230户;社区总人数5002户籍人数3864人、非本社区户籍人数812人、流动人口人数326人。残疾人77人,辖内共有48幢楼。

  (二)项目缘起

  笔者在以往的残障康复领域服务中,发现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残疾人士本身,还有家属群体。有些残障人士其实有自理能力的潜能,但是家属长期缺乏康复知识及训练,也没有训练的意识,导致残障人士到了40、50岁依然还需要父母的全程照顾,而父母已经进入年迈的阶段,他们考虑的是有一天父母不在,残疾子女的照顾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每次社工评估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发现他们错过训练时期失去自理能力的时候,都感到十分的痛心。因此想通过此项目,把残障人士家属也纳入服务范畴,使他们有康复训练的意识,协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及利用周边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二、项目需求评估

  (一)需求评估方法

  访谈法、实务经验及观察法

  (二)需求评估分析

  1、支持、压力缓解的需求

  残疾人家属长期以来在照料和养育残疾人的过程中,承受着心灵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在调查与探访的过程中,很多家属表示,对于残障人士的照顾、护理、教育、就业、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加上社会的接纳度不高,家属得到的社会支持也有限,家属在情绪疏导、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需求也是比较大,我们不仅只是在残障本身着手关注,家属的关爱与关注也不容忽视。

  2、家庭康复训练的需求

  在以前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发现其实很多残疾人是有自理的能力,只是家属缺乏康复训练的意识;或是对残疾人太过于溺爱,不舍得让其做自我照顾方面的事情,所有的照顾都是父母包办,使其失去康复训练的机会;也有一些家属完全否定了残疾人本身的拥有内在潜质的能力,不相信残疾人的有自我照顾的能力,因此也没有意识开发残疾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加之社区康复资源较少,康复宣传不到位,残障人士及家属接收到的康复信息较少,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残障家庭都有康复训练的需求。

  3、接纳与包容的需求

  在家庭调查过程中社工发现,大部分残障人士都很少有机会出门,有些家属有严重的宿命论,一来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接纳程度不高,对外出的残障人士多少有些另眼相看,家属为避免残障人士少受伤害及旁人的另眼相看,对残障人士的外出给予限制。二来由于残障人士的照顾压力较大,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参与社区活动,也就缺少了社区融入的机会。

  4、支持的需求

  残疾人家属在照顾、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很大,很多残疾人家属都属于低保户,虽然目前有很多残疾人的志愿者助残队伍,对残疾人的服务形式多样化,但是对残疾人家庭的支持还是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很多残疾人家庭还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以缓解他们的各方面压力。

  三、项目服务设计

  (一)项目目标

  1.总目标:

  建构和完善残疾人家属支持网络,为残疾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区生活环境。

  2.分目标:

  (1)为残障人士家属提供心理、情绪支持。

  (2)促进残障家属互助,邻里互助,社区互助。

  (3)使康复意识进残障家庭,康复训练进社区。

  (4)通过志愿者帮扶,为残障人士家属链接有效资源。

  (二)项目理论视角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残障人士家庭中,面对残障人士的照顾、康复等,对家属来说无疑是一种家庭灾难,仅仅靠家属本身是很难应对残障人士的生活照顾、康复等一系列困难,家属不仅要发挥自身家庭的能力、资源,更要学会整合周边、社会等一切可用资源,例如残障人士家属之间的互助、邻里互动、社区互助、社会支援等,形式家属自身应对困难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安顿好残障人士的生活,促进残障人士的康复。

  (三)介入策略

  1.以需求为导向

  项目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残障人士家属的支持网络,通过组织残疾人家属相互交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家属互助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旨在减轻残疾人家属照料肩任的身心负担,为其提供各种心理辅导、情绪疏导、情感支持等,实现家属的心理援助计划;开展残疾人照顾技能培训,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激发家属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意识,实现残疾人的家庭康复;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的家属帮扶活动,减轻家属的负担。项目从立体式、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开展残疾人的家属工作,为家属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帮助整个残疾人家庭情况的改善。

  2.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

  家属工作的项目是以“社工+义工”为服务模式,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组织了大批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项目中,为义工队伍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各方面服务的能力,同时又能将社会正能量运用于残疾人家庭,达到双赢的目的。

  3.注重服务对象的造血功能

  以往的助残服务中,很多的传统手法是给予残疾家庭直接的经济救助,治标不治本,是“授之以鱼”,而本项目的服务是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注重挖掘残障家庭的优势资源和潜能,通过发挥其优势、开发其潜能,以提高残障家庭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授之以渔,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家庭环境,向正常家庭生活靠拢。

  项目同时注重培训家属领袖人才,孵育家属自治组织,鼓励家属有组织、有纪律、有调理、自发性的开展有利于家属及残疾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使项目即使在运作结束以后,仍然可以持续进行。

  4.注重资源整合和链接,发挥社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

  残障人士的家属工作在互助、康复训练指导、情绪疏导等方便,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得到明显成效,而是需要不断的、持续的将家属工作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残障家庭改善的情况。

  残障人士的家属工作既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不是靠政府、靠家庭就得以改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给予支持和关注,才能使家属工作走得更远。而社工作为其中的资源链接者,会积极调动各方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为家属工作链接到有效的资源,以持续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计划与内容

  1.项目服务计划概述

  整个项目分成五个板块,即家属互助计划、家属心理援助计划、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家属志愿帮扶计划、社区营造关爱计划。项目通过组织残疾人家属相互交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家属互助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意在减轻残疾人家属照料接任的身心负担,为其提供各种心理压力缓解,实现家属的心理援助计划;开展残疾人照顾技能培训,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激发家属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意识,实现残疾人的家庭康复;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的家属帮扶活动,减轻家属的负担;通过开展优生优育宣传知识宣传、社区残障人士关爱倡导和宣传、残疾人权益保障宣传等,开展社区营造关爱服务。项目从立体式、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开展残疾人的家属工作,为家属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帮助整个残疾人家庭情况的改善。

  2.具体服务计划

计划项目

服务目标

服务计划内容

家属互助计划

通过为家属提供各种交流平台,使家属在交流中达到相互倾诉,相互分享,进而达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群体。

(一)正能量“传递吧”——家属心灵驿站工作坊

(二)心灵交汇“分享吧”——残障人士家属分享工作坊

(三)同一片蓝天下——家属同路人支持性小组

家属心理援助计划

通过开展各种娱乐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达到为家属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等目标,并在活动中建立关系网,增强家属的支持网络。

(一)定期家访,了解残障家庭的需求,对有需求的家属给予情绪疏导和支持

(二)接受咨询,开展个案工作

(三)放松一刻,欢乐无限——残疾人家庭开放日

(四)相约3D奇幻之旅——家属电影欣赏活动

(五)生活在别处——残障人士家属户外体验之旅

(六)生命故事——家属生命回顾工作坊:以经典照片为媒介,引导家属分享自己的生命历程

(七)七彩阳光,共享生活——家属压力管理小组

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

链接各种康复资源,为家属提供各类照顾技巧的培训,引导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一)残障人士家庭康复指导讲座

(二)肢体残疾家属家庭康复及照顾技巧培训

(三)智力残疾家属家庭康复及照顾技巧培训

(四)预防精神复发及合理用药讲座

(五)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流程讲座

家属志愿帮扶计划

链接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残障家庭免费服务,增强残障家庭的外力支持

(一)义行.义剪——“爱,从头开始”社区义剪进残障家庭

(二)义行.义诊——免费体检进残障家庭

(三)义行,美居——爱心清洁进残障家庭

(四)点亮小小微愿望,凝聚温暖正能量——残障家庭助梦计划

社区关爱营造计划

(一)社区营造——关爱残障人士及家属社区宣传活动

(二)优生优育主题活动宣传(预防残疾婴儿出生相关知识)

(三)阳光牵手.体验别样生活——关爱残障人士宣传活动物资

(四)携手同行,跨越障碍——残健共融系列活动

(五)残疾人权益保护法社区宣传活动

  四、项目服务执行

  (一)项目资源投入

  1.链接资源方式

  (1)资源整合,项目整合了社区内外的资源,特别是手工艺品的加工资源,增加了残障人士家庭的经济收入。整合一切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政府资源和民间资源,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资源。

  (2)资源共享,服务对象间,居民与社工与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如“叠叠不休”是残障家属链接过来的手工品,“点石成金”是社区居民链接过来的资源。每个人将自己手上掌握的资源与其他服务对象共享。

  (3)资源流通,社工将链接过来的资源,根据服务对象都的能力,条件,处境等因素进行分配,以保障资源能够被有效协调和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

  2.链接的具体资源

  (1)正式资源:

  到市残联旗下的广州残疾人展能中心参观学习,开拓项目开发服务视野,学习残疾人及家属优秀的服务经验;

  向区残联和街道残联申请残疾人服务场地,争取到约100平方米的残疾人服务专用场地,成立了素社街康乐家园,解决了项目的服务场地,使项目有充足的场地设备基础,促进项目顺利开展。

  向市残联的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残疾人及家属的手工制作及加工品的原材料,并要求就业指导员到家综给社工上课学习残疾人就业服务。

  邀请省工人医院的精神康复科医生到社区为残疾人及家属普及精神康复者的家庭及社区的康复知识,使家属掌握精神疾病的复发预防及复发应对知识,减少社区精神疾病复发给家属及居民带来的生活困扰。

  与社区居委保持密切联系,服务对象的提供、推荐、反馈都可以通过居委获取信息;

  同时得到政府各个部门提供政策上的知识普及、信息传递、经济救济等资源的整合。

  (2)非正式资源

  社会各界的资源整合情况:社工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与各级社会组织、单位合作开展服务,如与狮子会合作开展助残服务,借助幸福的平台,收集困难残障家庭的微愿望,链接社会各界资源,帮助残障家庭实现微愿望;与仲恺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启动“青春作伴暖心窝 ——大学生志愿者助残行动”的服务项目,组建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实施结对子帮扶服务,定期上门探访重度残疾人家庭,缓解残疾人家属的照顾压力,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与华南师范大学志愿者开展出奇布艺——手工艺品制作,以5元以上的价格收购残疾人的手工品、与吉霖电子通讯公司合作,为残疾人及家属链接到手机壳装饰加工品(0.5-1元/个)的资源、与民间手工坊企业合作,链接耳机入盒包装,每包装一个耳机有0.15-0.3元的收入、与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合作,链接到手套包装的加工等,都增加残障家庭的经济收入等。为残疾人家属服务注入新的血液,加强残疾人家庭的造血功能。

  志愿者资源的整合:中心整合仲恺大学学生志愿者形成结对子帮扶计划,定期探访残障家庭;在残障群体及家属群体中挖掘并发展成志愿者,在群体内互助;比如手工项目加工,都是残疾人肖坤安拿货送货,家属麦姨在康乐家园中担任家属互助会会长,为康乐家园的项目实施尽心尽力;发动居民志愿者,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扶残助残,比如开展残疾人外出活动——广州塔一日游、省博物馆参观,都是居民一对一进行结对,开展外出活动。

  外出开展活动资源整合情况:向旅行社、保险公司及各个公共景点申请免费或优惠价,保障残障人士及家属的外出活动的安全。

  (二)项目服务方式

  本项目采用社工三大工作方法开展服务,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运用个案工作为残障人士家属或家庭解决个案问题与需求,在心理、情绪、资源链接等方面给予残障人士家属支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组织有同质性的残障人士家属开展小组服务,如同路人支持小组,压力管理小组等;运用社区工作,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及主题性活动,使残障人士及家属在能够融入社区,促进邻里互助、社区互助,营造一个关爱残障人士及家属的社区氛围。

  (三)项目运作管理模式

  本项目的运作模式是社工机构(含家综)运营,由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统领、海珠区素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执行。

  在场地设备方面:项目在素社街道的支持下,提供了素社街康乐家园作为项目的专用场地,专门用于残疾人士及家属的服务场地,共约100平方米,内设强心阁、舒心阁、悦心阁、暖心阁、膳心阁、便民阁。家属(及残障人士)可在强心阁进行手工加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在悦心阁读书看报、开展家属会议及活动;在暖心阁接受社工咨询及心理辅导等;在舒心阁开展亲子活动,享受与常人一样的亲子欢乐时光;在膳心阁训练残障人士的烹饪能力,增强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在便民阁训练残障人士的钱币认识、收银、买卖等,增强残障人士的社会生存能力。在康乐家园,社工营造家的氛围,是残障人士家属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项目以康乐家园为平台,让他们在康乐家园里能得到平等的、有尊严的、受尊重的生活,在康乐家园里得到就业庇护、就业康复、咨询辅导等服务。残障人士不仅可以在康乐家园得到康复,还能减轻家属的照顾压力,同时为家属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空间的场所,可以从中相互支持、互助、分享经验和休闲等。

  在人力资源方面:项目专设社工服务团队及专业督导,其中设置2名项目管理人员、2名专业服务人员、1名实习生和2名督导。其中,有3名持有中级社会工作资格证、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有5年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曾参加由社协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班,具备项目管理经验及相关知识,能对项目起到较好的管理和监测作用。服务部长具备初级社工师,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有4年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及项目管理经验。

  在培训与督导方面:项目重视社工服务团队的培训及督导,鼓励项目执行社工外出接受专业培训,接受督导、监督等。

  项目紧扣幸福社区的创建主旨开展,通过残疾人家庭整体情况的改善,提高残疾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减轻社区工作的压力,家综和社区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创建幸福社区,提高残疾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减轻政府的负担。

  项目的操作实施方向还是以项目方案中的家属互助计划、家属心理援助计划、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家属志愿者帮扶计划和社区关爱营造计划五大块为核心,与项目申报书保持一致,具体开展的活动、工作坊与申报书有一些出入,但是主题和核心不变。在五大块项目计划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残障家属时间的安排冲突,康复指导资源的有限,各类残疾人服务对象的分布等问题,使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开展比较困难,通过链接各项资源,使计划得以开展。项目申报的总体计划具有可行性,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加强残障人士家属的支持网络,使家属在已有的支持网络里得到帮助,达到互助。通过资源的链接,开展“出奇布艺”手工艺品制作,“点石成金”手机壳装饰项目等,增加残障家庭的经济收入,增强其家庭的造血功能。具体执行情况如下介绍。

  1.家属互助计划实施情况:2015年5月,自康乐家园启动以后,里面设置有残障人士家属活动室,专门用于残疾人家属的服务场地、自由交流、分享场地和休闲娱乐、阅读的场地。中心在家属的心灵“分享吧”和正能量“传递吧”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活动,如聆听心声家长会,缤纷暑期快乐亲子活动系列活动,家属情绪支持小组,家属互助会等活动,通过为家属提供各种交流平台,使家属在交流中达到相互倾诉,相互分享,进而达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群体。

  2.家属心理援助计划实施情况:开展家属压力管理小组、家属户外体验活动、残疾人家庭运动会、广州塔一日游、省博物馆参观、家属电影欣赏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种娱乐的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达到为家属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等目标,并在活动中建立关系网,增强家属的支持网络。

  3.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的实施情况:项目书策划是开展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活动或是讲座,就目前的服务情况看,项目服务接触最多的是精神、智力和肢体残疾人较多,提供的服务偏向于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方面的家属,如开展自闭症家属的工作坊,精神卫生知识讲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应急处理流程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链接康复医疗师资资源,为家属提供各类照顾技巧的培训,引导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4.家属志愿帮扶计划的实施情况:中心开展了义诊义剪进社区活动,同时根据残疾人家庭的需求,经过社工的评估,为那些出了家门的重级残疾人家庭免费提供上门服务,为残障人士家庭检查身体、免费剪头发;组织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形成结对子帮扶模式,定期探访残障家庭;同时开展残疾人生活体验的志愿者培训、居民体验及残健共融的社区宣传活动,是普通居民有机会了解和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障碍,理解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尊重残疾人家庭成员、接纳残疾人家庭和关爱残疾人家庭,促进残疾人家庭的社区融入,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加纳度。

  5.社区关爱营造计划的实施情况:本项目开展了关注下一代健康,从优生优育宣传服务进社区活动,同时开展了关爱残障人士家庭的社区营造服务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宣传,营造关爱残障人士及家属的社区氛围,同时开展预防性的社区宣传教育,以减少未来的残疾率。

  (四)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名称

具体完成的服务

家属互助计划

1、正能量“传递吧”——家属心灵驿站工作坊(开展5次)

2、心灵交汇“分享吧”——残障人士家属分享工作坊(开展5次)

3、同一片蓝天下——家属同路人支持性小组

4、成立了精神残疾家属互助会、低龄残疾家属互助会

家属心理援助计划

1、定期家访和建档56户,了解残障家庭的需求,对有需求的家属给予情绪疏导和支持。

2、接受咨询,开展10个个案工作

3、放松一刻,欢乐无限——残疾人家庭开放日(开展12次,即1次/月)

4、相约3D奇幻之旅——家属电影欣赏活动

5、生活在别处——残障人士家属户外体验之旅(开展3次,组织残障人士家属分别到广州塔、省博物馆、南沙等广州市内开展一日游活动)

6、生命故事——家属生命回顾工作坊:以经典照片为媒介,引导家属分享自己的生命历程

7、七彩阳光,共享生活——家属压力管理小组

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

1、“为爱增长知识,促进家人康复”——精神卫生知识讲座

2、专家面对面——残障家属支持活动

3、智力残疾家属家庭康复及照顾技巧培训

4、“关注心理健康,共促健康人生”—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活动

5、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流程讲座

家属志愿帮扶计划

1、义行.义剪——“爱,从头开始”社区义剪进残障家庭(1次/月)

2、义行.义诊——免费体检进残障家庭(1次/月)

3、义行,美居——爱心清洁进残障家庭(3次)

4、春节祝福,情暖残障人士——金汇残障人士家庭探访活动

5、体验义无穷—关爱残康人士

6、与你同行——残康人士支援服务知识学习小组

7、青春作伴暖心窝—大学生志愿者助残行动

8、点石成金项目:与吉霖电子通讯公司合作,为残疾人及家属链接到手机壳装饰加工品(0.5-1元/个)的资源

9、出奇布益项目:与华南师范大学志愿者开展出奇布益—手工艺品制作,以5元以上的价格收购残疾人的手工品

10、叠叠不休项目:与民间手工坊企业合作,链接耳机入盒包装,每包装一个耳机有0.15-0.3元的收入、与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合作,链接到手套包装的加工等,

社区关爱营造计划

1、社区营造——关爱残障人士及家属社区宣传活动(1次/季度)

2、关注下一代健康,从优生开始——优生优育宣传服务进社区活动(1次/季度)

3、阳光牵手.体验别样生活——关爱残障人士宣传活动

4、携手同行,跨越障碍——残健共融活动(1次/季度)

5、残疾人权益保护法社区宣传活动

6、人人共享美好世界,推动残疾人融合发展

7、音你而在,爱心飞扬——庆祝元旦迎新年音乐会

  五、项目服务成效

  (一)服务产出

  1.服务覆盖面:社区中的77户残疾人家庭,本项目服务覆盖率80%,还有20%未覆盖是因为有些残障家庭入住保障房,没有居住在本社区中,还有一部分是户籍挂靠本社区,家庭也未在本社区中居住。

  2.指标完成量:个案完成10个,指标完成率100%;小组完成6个,指标完成率300%;社区工作完成38个,指标率86%。

  (二)服务成效

  1.促进家属互助队的成立,实现家属间的互助

  此项目的服务对象是一个逐渐挖掘的过程,在康乐家园成立以后,专门设置了一个属于家属的活动场地,也逐渐吸引残疾人家属主动来到康乐家园,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里沟通、交流、互助,没有歧视、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这里还有一批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社工服务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家庭里,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受到家属的青睐。在社工的带领与协助下,成立了低龄家属互助队、精神残疾家属互助队,这些家属互助队的成员,除了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以外,还自治组织了一些有利于他们残疾人康复的活动或会议分享,实现家属群体之间的一些互助。

  2.增加残障人士家庭的收入,实现“康复、就业、娱乐”一体化

  项目以康乐家园为平台,整合资源,为残障家园链接到三个项目资源,即“出奇布益”手工制作项目、“点石成金”手机壳装饰制作项目、“叠叠不休”一次性手套包装和耳机入盒包装项目。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平台,增加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收入。三个项目均以计件计算,有些家庭每月的最高收入多达1600左右。在三个项目运作的同时,也不仅只是手工的制作,在手工制作的期间,也会设置加入社工的元素,丰富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同时通过手工制作,达到康复的效果。整个项目形成一个“康复、就业、娱乐一体化”的成效。

  3.培育志愿者,建立助残志愿服务队,形成结对子帮扶模式

  本项目发挥社工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在组织社区居民、高校大学生做志愿者方面尤为突出,组织一支助残志愿服务队,形成结对子帮扶模式,参与到本项目的服务当中。社工会对志愿者做相应的服务培训,比如残疾人生活体验培训,残疾人探访技巧培训,残疾人专项服务培训等,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服务重度残疾人家庭,服务那些平日里无法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交流、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通过结对子帮扶,安排固定的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提供心理慰藉和心理支持,为不能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上门提供服务,协助他们走出家门,给他们提供外面世界的消息。缓解了家属的照顾压力。

  (三)社会影响力

  1.服务对象的改变:受助—互助—助人

  残障人士家属,自接触社工服务起,从畏惧与社工接触(担心受骗,不信任社工)、拒绝社工服务,到渐渐了解社工服务,慢慢接受社工,逐渐参与服务,在社工服务的受益或影响下,从一个受助者,变成家属群体间的互助,甚至到最后社区的领袖,去帮助社区中有需要的居民。

  2.对项目执行的主体影响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服务对象的挖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残疾人及家属介绍社工服务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社工不断的、主动的挖掘服务对象,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过程中,改变其消极的看法和想法,使其学会以积极态度应对残疾孩子的照顾,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技巧;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不断与合作单位沟通、磨合,提升了社工的资源整合能力,真正为服务对象链接到有用的资源;同时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项目本身的性质是公益性,加上社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扩大了社工服务的影响力。

  3.对创建幸福社区的影响

  通过残疾人家庭整体情况的改善,提高残疾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减轻社区工作的压力,家综和社区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创建幸福社区,提高残疾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减轻政府的负担。

  4.对参与服务的义工影响

  家属工作的项目是以“社工+义工”为服务模式,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组织了大批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项目中,为义工队伍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各方面服务的能力,同时又能将社会正能量运用于残疾人家庭,达到双赢的目的。

  5.产生的社会效应

  康乐服务家园的建立,得到区残联和街道残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区残联的肯定,并把家属工作的服务项目作为本街道残疾人服务的创新工作。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社工为残疾人家庭提供直接以外,社工还遵循“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组织一批居民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也参与到服务中,并形成结对子的帮扶模式,是居民和残疾人家庭相互融合,促进残疾人家庭的社区融入,逐渐修复残疾人家庭的社会功能。

  五、项目总结和反思

  (一)项目优势

  1.街道街情优势,使项目开展顺利

  本街道残疾人数较多,属于老城区,街道对残疾人的服务工作和发展工作很重视,家综入驻本街道的残疾人服务已经有3年多,服务基础较好,家属工作开展的顺理成章,只是项目服务的侧重点从残疾人转移到家属上,有时候也可以兼顾两方面都可以服务到。

  2.人力资源资质的优势,保障服务水平

  在项目的执行团队中,项目负责人具有5年的残疾人服务工作经验,且具有中级社工师。另有残疾人服务部长,有残疾人服务工作4年。项目有两个资深社工带领工作执行团队,人力资源充足,保证项目的工作进展和服务质量,保障项目的专业性发展。

  3.项目拥有的长效机制

  (1)场地资源的长效性:场地充足,专用残疾人士及家属服务,长期使用有效,即便项目结束,残疾人及家属依然可以到康乐家园接受社工服务,家综社工将会把康乐家园的场地充分利用好,丰富活动内容,吸引残疾人及家属参与活动,接受服务,充分发挥家属在康乐家园的作用,引导家属加入志愿者服务,实现自助和互助。

  (2)链接资源的长效性(残疾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的长效性和发展性):把“出奇布艺”——手工制作项目、“点石成金”——手机壳装饰项目、“叠叠不休”——一次性手套包装和耳机入盒包装三个项目深化,扩招学员,增加残疾人家庭的收入,即使本项目服务周期结束,依然可以把三个手工项目延续,甚至可以拓展和丰富手工加工的种类,链接多种手工加工品,适合不同类型、不同残疾程度的服务对象参与,增加残障家庭收入。

  (3)结对子帮扶模式的长效性:青春作伴暖心窝—大学生志愿者关爱残障人士专项行动的志愿者队伍扩大,以扩大服务残障家庭的覆盖面。加大结对子帮扶模式在社区中的影响。

  (二)项目反思及建议

  项目执行与管理:项目执行过程中,总体服务方向朝着原定计划的家属互助计划、家属心理援助计划、家属康复训练指导计划、家属志愿者帮扶计划、社区关爱营造计划等五大方块进行服务,但是由于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详细的具体的活动有少数部分不能完全按照项目策划书开展,但是大体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