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动态 > 民政动态

让爱回家,点亮城市文明之光——市救助站全力协助受助人员回归家庭、回到社会

来源:市救助站 发布时间:2019-12-25 09:28:21 阅读次数:-

为帮助更多的流浪人员回家,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近年来,广州市救助站在寻亲工作方面,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抓住每一个可能的线索,通过建立寻亲小组、加强与公安机关协调、联合专业社工探求线索等举措,结合人像比对、DNA数据库比对等科技手段,成功为多名受助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多管齐下,为她们找到回家之路

阿板(化名)是由市区分站护送至市救助站的聋哑女性,“王阿板”这个名字是为其寻亲成功后才知道的。她初入站时,不懂手语、不识文字,戒备心强,无法沟通,关于她的名字、家庭成员、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一无所知。

阿板入站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不断发布其寻亲信息至各类寻亲平台中,结果都石沉大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王阿板开始对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产生了信任和依赖。在一次绘画活动中,王阿板在白纸上随手画下了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花鸟、头饰等图案,这些特殊的图案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可能是阿板以前经常接触到的图案,所以她才能下意识的随手画出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即在网络上搜索大量类似的图片,逐张让王阿板辨认,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几天,当展示出一张穿着贵州省丹寨县苗族服饰的妇女图片时,王阿板突然情绪激动,先指向本人,再指向图片中的人,并竖起了自己大拇指。掌握到新线索后,工作人员立刻重新撰写寻亲信息,并着重推送至贵州省丹寨县地区。当天下午,丹寨县的警察来电,称已核查到阿板的户籍信息。至此,王阿板的回家之路终于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对于特殊受助人员,辨口音、问地名、聊戏曲、探饮食、说耕种、看图片等方式都被工作人员应用到寻亲工作中,一条线索,就是一份希望,甚至是帮助他们找到家、找到亲人的决定因素。

受助人员入站后,若身份信息不能通过本人核实,工作人员需要在24小时内将其寻亲信息发布至全国救助寻亲网,同时推送至“今日头条”等网络渠道。7日内寻亲未果的,会采集血液样板进行DNA比对,另外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进行身份信息核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市救助站在寻亲方法上也在不断进步,从以往的电话寻亲、网络寻亲、指纹采集、DNA比对到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新技术的引用,大大提高了寻亲工作效率。

链接资源,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大家庭

小星(化名)要回到学校上学了,学的还是他喜欢的汽修专业。曾经流浪街头的他,想到可以重新走进学堂,激动得热泪盈眶。

和小星一样,小杨(化名)也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在寻亲无果的情况下,小杨一转眼就长成了一个大男孩,回归社会是他成长路上最好的选择。为帮助他更好适应社会,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寻找了多家机构,引导小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最终,小杨通过培训,考取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还成功找到了工作。拥有一技之长的小杨,后来还成了一名助学志愿者,他希望能用帮助那些和他经历相似的孩子们,实现人生华丽的蜕变,踏上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

多年来,市未保中心以监护照料为基础业务,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为核心工作理念,通过注重亲情关爱的照料方式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模式,有效保障困境儿童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自2003年以来,已累计接收困境儿童10402人次,通过寻亲返乡或安置帮助10389人次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单单2019年以来,已成功帮助195名困境儿童回归家庭。目前,未保中心已形成与黄埔区教育局合作建立的特殊教育基地为平台,常识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为主体,社会实践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陆续开展行为矫治、社工服务和心理辅导服务。2019年以来,共开展文化课194节次,开展社工服务467人次、心理辅导220人次、康复服务18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