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动态 > 民政动态

绽放青春之光,书写时代华章——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咨询接待窗口的青年们坚守救助一线

来源: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 发布时间:2025-05-14 14:50:50 阅读次数:-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的咨询接待窗口,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以“全国青年文明号”为引领,用专业和温情践行着这块金字招牌赋予的使命。他们用肩膀扛起重担,用双手托举希望,为困难群众筑起温暖的避风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青年的力量,在奋斗中展现青年文明号的风采。

  罗凌云:软化矛盾的“润滑剂”

  罗凌云是咨询接待窗口出了名的“调解员”。对待受助人员,她总是耐心倾听和劝导,及时化解受助人员的误解。在接待一名需求较多的救助对象时,因部分需求工作人员没能立即满足而情绪激动并使用言语攻击。罗凌云通过耐心解释站内服务,微笑沟通,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消除她的误解。“姐,我知道您是个善良的人,相信您肯定不希望影响到周围居民休息”,面对大声宣泄情绪的受助人员,罗凌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在时间也不早啦,我们赶紧去把物品保管好,然后我带您去休息。”通过巧妙的语言和耐心的沟通,罗凌云成功稳定了该名对象的情绪,让她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

  蔡泽镕:政策执行的“守门人”

  “救助不是简单的给与不给,而是要让每一份政策善意精准落地。”蔡泽镕虽作为咨询接待窗口年纪最小的一员,却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成为同事眼中的“政策守门人”。刚入职时,他就认真研读救助政策,并牢记心中。在每一次救助中,他都细细考量,精准把握政策,尽力做到应救尽救。在接待一位救助记录较多的大爷时,蔡泽镕没有将其视为跑站人员而不予救助。经过耐心询问,他了解到这位大爷已经离婚多年,老家的房子分给了前妻,现独自在广州打工,供养女儿上大学。时常因经济拮据而流浪在外,温饱都难以维持。“如果我们不帮他,那还有谁能帮他呢?”考虑到大爷所处的困境,蔡泽镕还是为其办理了入站手续。作为市区分站的第一级把关人,他说,我们手握的不仅是政策条文,更是困难群众遇困时的温暖器,应救尽救,不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掉队,才能真正兜住民生底线。

  谭晓彤:心灵困顿者的“摆渡人”

  物质救助可以解决一时的生存问题,但最根本的困境往往不止于饥饿与寒冷。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谭晓彤总能在嘈杂的接待大厅捕捉到最微弱的求助信号。面对一些长期流浪乞讨、务工不着、家庭破裂、遭受家暴的救助对象,谭晓彤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她往往不急于询问需求,而是先给对象递上一杯热水,请他们坐下来聊聊天,“大爷,您脚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呀?”“大姐,一个人提这么多东西过来,累坏了吧。”待对象放松下来,逐渐吐露自身经历时,谭晓彤发挥专业优势,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要想救助发挥长远的效果,心理救助不容忽视。一句理解、一句共情、一句鼓励,都可能为困境中的人点亮心灯,帮助他们找回独立生活的力量。”谭晓彤在救助工作中始终坚持着这一理念。

  黄漫妮:不嫌麻烦的“细节控”

  “救助工作不是标准化流水线,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关注。”黄漫妮正俯身在便利贴上写着:腿脚不便,需购座位票;回族,不吃猪肉;有高血压,需持续监测关注……这是她为受助人员登记的“需求清单”。来站的受助人员形形色色,情况和需求各不相同,需耐心倾听,仔细观察,多问一句、多想一步,才能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服务。某个晚上,一位年轻母亲携带一名女婴前来求助暂住,怀里的婴儿时常哭闹,母亲犹豫不决是否入站。经过沟通与观察,黄漫妮意识到她的顾虑——她是对未知的住宿环境感到焦虑。于是黄漫妮主动向她展示救助区的照片,并告知这位母亲,将会为她和她的小孩单独安排一间房间,方便她们休息。“你看现在也不早了,为了你们的安全考虑,还是建议你们先在这里住一晚吧。”听到这里,这位母亲才点头表示接受入站,黄漫妮的心也安定下来。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近年来,市区分站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鼓励引导青年干部在学思想中坚定青春信念,在重实践中展现青春担当,在建新功中放飞青春梦想,让广大青年干部推动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绽放青春精彩、成就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