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羊城暖意融融,在市老人院第六护养中心庭院里,几位老人正围坐策划下月的生日会。这个成立刚满两年的养老中心,住着200多位性格迥异的老人,却在81岁的委员长林姨带领下,将生活过成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温暖图景。由40余位银龄志愿者组成的六和老人委员会,把家长里短的琐碎化作彼此扶持的温情:从调解矛盾时一杯暖茶,到活动筹备时递上的老花镜,让“自然和美、身心和谐、人际和洽、助人和善、社区和睦、生命和鸣”的六和文化从理念落地为日常相处行动,见证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最生动的模样。
银龄互助: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温情转身
中风后的莫阿姨曾因生活巨变陷入消沉,是六和探访小队的到来让她重展笑颜。这支由老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带着自制点心和暖心问候,在寒冬走进医院病房,为独自治疗的莫阿姨整理被褥、讲述园区趣事。“是大家的陪伴让我找回勇气”,康复后的莫阿姨如今也戴上志愿胸牌,成为探访新入住老人的主力。这种以老助老的接力,让“助人和善”理念在园区流动起来。六和老人委员会成立至今,已调解邻里矛盾40余起,协助开展活动60余场,帮助新入住老人顺利度过院舍适应期。
三级调解机制:小矛盾里的大智慧
“化解矛盾不能光讲道理,更要讲情分。”作为六和委员会的核心调解员,林老师独创“茶香调解法”。当两位老人因生活习惯争执不下时,她端出广式茶点,引导双方从“抢晾衣架”的纠纷聊到各自家乡风俗,最终促成互相体谅。在她与驻区社工的共同倡导下,该中心建立起“房间—楼层—园区”三级调解机制:小矛盾由同楼层志愿者劝解,复杂问题由委员会专题讨论,特殊案例邀请家属协商。这种分级化解模式,让绝大部分日常纠纷能尽快得到妥善解决,“人际和洽”的理念在一次次握手言和中落地生根。
党员本色:永不退休的奉献情怀
郭伯原是单位党委副书记,退休后入住老人院依然不忘初心。作为第一批志愿者成员,郭伯虽腿脚不便,也总不会让自己闲着。他坚持参与每月探望住院老人活动;经常参加合唱活动,主动帮声乐老师分发乐谱、鼓励害羞老人开口;得知家属对护理政策有疑问,他会用党建工作中积累的沟通经验主动帮忙解答。这位热心的老党员总把“我来试试”挂在嘴边——从活动室布置到节日联欢策划,处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只要还能动,就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郭伯用朴素的话语诠释着“生命和鸣”的深意。
微光成炬:平凡日常中的不凡坚守
在第六护养中心,温暖往往藏在细节里:退休的黄医生经常义务为多名邻居量血压,两年累计服务千余人次;热心阿姨们体谅护理员繁重的工作,主动分担老人分餐任务;退休教师组建“新闻角”,带大家讨论时事热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构建起“社区和睦”的坚实底座。正如社工部部长梁娟娟所说:“长者们不是在被动接受照顾,而是在互助中重新定义晚年价值。”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如今,“六和”文化已深深融入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市老人院慈孝祥和文化土壤的一个缩影。该院通过搭建长者自治平台,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更探索出一条让老年人持续参与园区治理、保持生命活力的可行路径,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绽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