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关怀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老人院 > 本院资讯 > 本院动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唯有心如初——广老院里退伍老兵的英雄故事

撰写时间:2020-08-01

  有这么一群人:当年或曾在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的西南地区英勇剿匪;或曾在荒漠边陲,驻守祖国西域边疆;或曾在三寸灶台,为前线作战士兵做好每一顿餐食......岁月如歌,如今他们早已褪去军装,并且在广州市老人院里静静地安享暮年。岁月抹去了战争的痕迹,却抹不走他们的功绩;岁月抚不平他们的伤口,我们依然牢记他们的功勋。八一前夕,本院小记特地采访了住在院子里的几位退伍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的英雄故事。

司徒职:剿匪伤疤立功彰  红色基因代代传

  司徒职,广东台山人,87岁,现居住老年病治疗中心。1950年,17岁的司徒职应征入伍,刚到部队的他就跟随所在部队对大股土匪进行围剿。在战斗中,年纪轻轻的他从未退缩,每每冲在前线。由于粮食供应困难,部队经常吃不饱饭,连续作战,整宿整宿追剿敌人,没有鞋袜,他们就用草捆脚或干脆赤足爬山涉水。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穷凶极恶的土匪一刀猛地向司徒职砍去,好在司徒职灵敏应变,利用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形,翻身攀附在山壁上,才最终保住了性命。但是左腿因受伤严重,至今腿脚行走不便,在膝盖至大腿处留下了条十多厘米长的刀疤。再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作战,他仍掩不住激动的神色,他掀起裤腿,指着疤痕说:“这条腿是大功臣,救了我一条命!”因为在剿匪战役中表现英勇,司徒职被部队授予了三等功。

  司徒职退伍后,和同为军人的爱人相遇相知。在红色家风熏陶下,大家庭里有多名后代成长为驻守边境疆土的军人。尽管聚少离多,但每每想到他们作为祖国的儿子守卫着祖国母亲的安全,司徒职的骄傲和自豪就溢于言表。

周振霄:一心为国立功业  柴米油盐绘忠诚

  周振霄,广东广州人,76岁,现居住第一护养中心。1961年,17岁的周振霄从广雅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因为机缘巧合,他被分配到海南岛某营炊事班。炊事班的工作起早贪黑,尽管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但炊事员们也拼力用有限的食材为前线战友做足后勤保障,因日益见长的厨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周振霄被提拔为炊事班班长。周振霄对小记回忆到,军旅生涯里印象最深的是,结束一天炊事活后年少疲惫的自己,深夜里总忍不住抬头望星空,思念见少离多的父亲,祈祷盼望作为地下工作者的父亲能早日平安归来。周振霄说,在部队的生活此生难忘,每每回忆起青春与热血与交织的军旅时光,他总忍不住湿润了眼眶。

  “周伯,可以看看您的退伍证吗?”周振霄从柜子底层年岁已久的行李箱里拿出珍藏的退伍军人证,他的手尽管不停颤抖,但依然稳稳抓紧退伍军人证,他说:“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可以,我想为国家做更多更大的贡献!”小记翻开这本沉甸甸的证,“记三等功二次”尤其醒目!

江伯强:建国当年志从戎戍边守岛灭匪踪

  江伯强,广东台山人,93岁。现居住慈心区。1949年12月,21岁的江伯强从广东公安干部学校毕业后参军入伍,曾任广东某团参谋。

建国当年志从戎,戍边守岛灭匪踪;

荒漠边陲存隐患,组建民兵堵漏洞;

顽疾催我转业去,弱躯又逢文革风;

盼来改革开放日,已是黄昏夕阳红。

  这首诗是江伯强写于2016年8月18日。他怀念当年在部队和战友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怀念在驻守戍边时与土匪战斗的时刻,怀念与战友守卫荒漠边陲的时刻,也对自己早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转业退伍,不能继续留驻部队而惋惜。他翻出了战友制作的相册,回忆起当年的人和事,仿佛一切发生在昨天。

  退伍不久,江伯强与同为军人、曾是抗美援朝医疗队护士的妻子相遇相守,两人举案齐眉,生儿育女,一生恩爱。妻子因病离世后,江伯强很长一段时间情绪悲观低迷。他对小记说,好在有老人院工作人员用心陪伴,帮助自己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他强忍哀思,每日用诗词抒发真情,用写字作画填充时间。“余生难熬孤单苦,渴望重聚共长眠”,小记每读一次就被其中的深情所打动。

  每一身军装,都洒满一腔热血。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向每一位军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江伯强在院生活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