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民案〔2025〕109号
丘育华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银发经济”的建议》(第20252033号)收悉。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局和市委老干部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国资委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领衔代表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因地制宜发展养老机构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养老机构277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4间(含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243间,养老机构床位6.05万张,其中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超3451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92.66%。
(一)盘活资源保障建设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支持养老设施建设,发动市属国资国企响应《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对国有企业利用其非住宅房产开展养老服务的项目,在租赁期限和租金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通过专项国债、土地盘活等方式为国企提供资源保障,推动闲置或低效用地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营商环境。
(二)强化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机构老人提供免挂号、绿色转诊等便捷医疗服务,全面实现养老机构100%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与周边养老机构签约,建立医养合作服务关系,重点解决养老机构自身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和医疗资源缺乏支撑等问题。
(三)推动普惠项目落地见效。推动国企主导的普惠型项目落地,支持越秀集团、广药集团等国企参与建设覆盖广州市的康复医院、老年助餐网络等项目。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民生工程,惠及超20万老年人。
(四)鼓励国企运营模式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国企深度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发挥国有资本力量,通过土地、资金等资源保障支持国企参与养老服务。鼓励国企承接养老机构运营,探索“国企建设+专业运营”模式,提升服务可持续性。
(五)深化数字智能应用赋能。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深度应用。一是建设赋能平台。重点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台,赋能养老机构。广州市364家医疗机构接入平台,注册医生6.5万人,2024年提供线上诊疗372.7万人次;为养老机构开通绿色转诊通道,解决养老机构缺医问题。二是构建标准体系。构建智慧医养标准体系,成立互联网医院质控中心,制定互联网诊疗手册、系统建设规范等标准;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为老人提供远程护理及智能设备监测服务。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措施,简化申办流程,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发适老智能终端。通过推广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护系统等,提升养老机构风险预警能力。
二、推动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共建成颐康中心177个、颐康服务站2725个、长者饭堂1414个,服务覆盖村居。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超6000户。本年度开展全民适老化改造“焕新”活动,涵盖地面、卧室、环境、智能辅具、健康监测、康复及文娱产品等类别,按售价30%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1万元,截至6月累计销售总额已超2.5亿元,补贴消费者超7500万元。
(一)搭建全域养老数据共享平台。自2016年开始,自上而下建设了统一的“广州市为老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涉老数据“全覆盖”。平台汇聚23家单位、56大类的涉老服务数据信息,数据库资源达3500余万条,可以为养老机构制作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为精准链接养老资源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业务办理“一站式”。老年人可通过平台“一站式”办理居家养老服务申请,养老机构入住等全部养老业务;养老服务机构及人员也可通过平台全流程网上办理机构备案、各项政府补贴申请等。实现业务监管“全流程”。通过统一的业务办理模块、移动服务终端以及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对业务办理、服务过程以及服务结果的全流程、实时性监管。
(二)推广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场景。广州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应用探索成效显著,已形成多个优秀场景。如安全监护,“平安通” 依托智能穿戴设备和应答中心,提供一键呼救、电子围栏、行程追溯等服务;居家用电智能预警通过分析用电习惯,主动发现安全隐患。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床位实现智能化设备、适老化改造、专业服务“三入户”;“穗颐养APP”拓展平台功能,为政府、机构、老人分别提供数据查询、登记管理与监管、申请与查询服务,另设“为老自助终端”提供现场办理服务。智能监管,视频监控统一接入市平台,供监管部门按权限查阅;“刷脸”技术应用于照护评估、长者饭堂等场景,提升身份确认效率;“养老地图” 整合广州市养老资源,支持信息查询、导航及服务下单。
(三)构建全域覆盖的医联体网络。建成18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由三级医院牵头覆盖所有区级医院、16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1个镇卫生院,形成15至30分钟基层卫生服务圈。通过资源整合、远程协作及双向转诊机制,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缓解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缺乏问题。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48家、护理站百余家。59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226家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机构,48家开展安宁疗护。分层满足需求,三级医院聚焦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提供专科护理、“互联网+护理”及延续性护理服务;二级医院承担老年慢病住院医疗护理;基层机构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护理站提供上门护理及生活照料。
(四)加强养老人才体系建设。依托市教改项目,推动高校加强养老专业建设。广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在校生375人;广州医科大学开设3个康复治疗类专业,在校生330人;3所市属高职开设6个智慧健康养老相关专业,在校生超1200人;多所中职开设中医康复等专业,在校生近700人。支持院校开展养老护理培训,市医药职校完成三级健康管理师、四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及取证;广州卫职院培训三级健康管理师1322人;医药职校编写健康管理师二级、养老护理员三级教材,计划 2025年出版。依托专科基地培养专科护士,深入推进 “南粤家政” 工程。2024年广州市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11515人次,发放补贴1078次、金额175.63万元。
三、扶持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
建立由市长任总召集人的市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成立银发经济工作专班。编制银发经济业务图谱,完成银发经济产业审视报告,明确重点发展赛道。
(一)做好优质产品推广。组织发动企业申报2024年全国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广州13家企业22个产品入围,入围企业和产品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组织开展2024年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收到7家企业12款产品申报并向省工信厅推荐。
(二)协助企业拓展市场。召开适老化产品龙头企业座谈会,赴黄埔“银发经济产业园”开展入驻企业对接活动,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加大服务力度,拓宽合作网络,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发动企业参加省级对接活动。连续多年筹办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用好用足老博会平台优势,协助各类企业精准链接资源,多渠道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打造银发经济广州品牌。推动本土品牌拓展全国市场:越秀康养覆盖医养机构、康养社区全业态,投资超10亿元;珠江健康将“机构+社区+居家” 模式推广至8省10市,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出台《广州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综合性政策,配套推出养老金融、适老化改造、银龄集市等专项文件。联合8部门印发养老金融政策,运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为企业提供优惠利率,通过银政企合作模式为60家企业授信9.28亿元;通过联合保险机构建设高端康养社区等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强产业人才培养。依托广州市越为银发活力研究院,推动1364名老专家带项目转化科研成果,助力集成芯片创新中心、未来基因递送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打造产业集聚载体,形成“科研-生产-应用”一体化人才培育生态。多措并举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银发领域人才队伍成为银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五)创新银发消费场景与推广模式。推出“银龄航线”“长者旅行”优惠卡等文旅产品,单日售出103张。在老年大学、志愿集市设立银发产品展区,培育“体验官”“监督员”队伍优化产品设计,组织智慧养老主题游学对接新技术。2025年4月15日,举办首场“乐活羊城”银龄集市暨适老化改造“焕新”活动启动仪式,在电商平台及线下商城同步启动改造项目,发布全年100场银龄集市计划。
四、丰富“银发”文体服务供给
广州市已形成多个银发品牌文化活动。连续十多年举办的“中老年艺术节”累计吸引1386支文艺团队、1400个节目登台展示,近3万人次老年“民星”参与,演出覆盖公园、剧院等场所。
(一)丰富老年文化娱乐产品。全年开展“向美而行”老年文化配送活动238场,覆盖11个区、177个街镇。例如“岁岁重阳·温情敬老”专题活动推出非遗手工艺体验、民乐演出等,惠及社区、养老院等场所老年人。
(二)拓展老年教育市场。在中心城区7所综合性养老机构设立市老干部大学分教点,实施“红棉学堂”基层教育“织网工程”,将精品课程送进社区,惠及更多老年人。打造“看江山展风采”游学品牌。2023年5月至2025年3月期间,组织22条国内游学线路,覆盖九省份,首个国际邮轮游学团吸引1049人次参与。同时吸引北京、浙江等地400余名老年人来穗体验广府文化。
(三)构建社区文娱服务体系。依托广州老年开放大学构建覆盖广州市的四级办学体系,建成25所区级老年学院、123所镇街老年学校、781个村居教学点及15个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形成“市-区-街镇-村居”老年文娱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参与,增强社交互动。
(四)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推出22条红色研学线路,白云区打造5条“绿道+红道”线路串联19个景点,从化区设计生态休闲线路组织徒步、摄影等活动。指导旅行社针对老年群体定制慢节奏旅游服务,提供适老化餐饮与住宿,带动花都、从化等区乡村旅游,提升非周末景区人气。创新“绿美课堂”模式,开设112条适老化乡村游学路线,组织8000余名老年学员走进70余个镇村,开展农产品购买、直播带货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
(五)推进老年体育普惠发展。依托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等7个社团,2024年举办太极拳、健身操舞等30余场赛事,超10000名老年市民直接参与。活动涵盖健身气功、门球、徒步等多元项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健身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代表意见建议和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精神,立足广州产业基础与老年消费需求特征,全面推动银发经济提质增效,让我市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将银发经济纳入“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市级空间规划,建立产业园、项目、企业、产品 “四个清单”,完善统计体系,统筹全市银发经济布局。二是优化服务供给,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网络,深化医养结合和文旅体市场培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引导多方参与,构建多元供应体系,加快我市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非常感谢你们对广州市银发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广州民政和银发经济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广州市民政局
2025年7月1日